close

博翔科技為專業機械設備歐規/美規及半導體設備SEMI S2輔導顧問公司

本公司為專業從事設備安全檢測驗證與碳足跡驗證的輔導機構,擁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安全輔導工程師,並與多家國內外知名驗證公司合作。

服務範圍包含各項產業機械、工業電控系統、鞋廠自動化設備、半導體設備及光電廠設備…等產品。

我們擁有在電子電器、家用電器類產品、電池類產品與機械設備類產品等認證經驗,亦熟悉各國法規要求及驗證標誌申請作業流程,與各國官方驗證單位直接配合,幫您快速取得各種驗證標誌。

碳足跡是什麼?

產品的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量(或稱產品碳足跡)的計算,需要有一套一致性的方法來引導與規範計算的過程。自2008年英國標準協會公布第一個針對產品碳足跡計算的規範—PAS 2050後,國際間目前已發展與發展中之產品碳足跡相關標準/規範。

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內排放多少溫室氣體?過去幾年間,這個問題變得愈發重要。“產品碳足跡”可以給出答案。

產品碳足跡統計了一個產品在其生命週期各個階段產生的所有溫室氣體排放量。例如從資源開採、前體製造、成品製造,到成品離開公司大門過程產生的碳排放。

產品碳足跡使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變得透明。

同時,博翔科技們採用環境、經濟和社會標準對產品進行全面的可持續發展評估。

英國碳足跡計算準則—BSI PAS 2050
BSI PAS 2050「產品與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生命週期評估規範」為英國標準協會(BSI)制定並集合碳信託(Carbon Trust)與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之力發展而成,2008年版於2008年10月29日正式公布,為第一份針對產品與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而制定之規範,亦成為國際標準組織(ISO)發展碳足跡準則之參考文件,同時也是目前我國計算產品碳足跡時,最多也最常被採用的標準。目前已修訂為2011年版。

國際標準組織(ISO)的碳足跡計算標準—ISO 14067系列
ISO 14067標準由國際標準組織負責制定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系列標準的第207技術委員會(ISO/TC 207)下第7子委員會(SC 7)負責制定。ISO 14067的發展目的是為提供產品溫室氣體於量化與溝通方面之要求事項。
ISO產品碳足跡標準歷經多次的委員會議討論,終於定案,於2013年5月21日以 “技術規範” 方式正式公布為 ISO/TS 14067:2013。而近年在2018年8月20日又發佈了ISO 14067:2018國際標準正式取代了技術規範 ISO/TS 4067:2013。
Note: ISO/TS被歸類為ISO的技術性文件,即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技術規範)的縮寫,其與「Specification(國際標準)」在本質上仍有一些差異。

碳足跡盤查認證流程:

博翔科技獲得許多機構認證標章,專業度值得信賴

而博翔科技輔導產品眾多,CNC、包裝機、塑膠機械、壓出機、滾輪機以及PCR檢測儀器,皆可以透過博翔科技的輔導,取得相關認證。

我們的六大服務

全球權威認證機構
可協助取得全球相關認證標章,讓您的產品可以出口全球各地取得當地銷售資格

擬定認證方案與組合
爭取一次測試,取得多個或多國認證;把握認證過程環節,及時反饋進度,縮短認證週期,提高效率

CB轉證服務
協助獲得處理電氣電子產品和元件的安全、電磁相容性和能效的相關認證,並可以獲得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器產品合格測試

防爆認證專區
針對使用在礦區或潛在爆炸危險環境的電子設備及非電氣設備,舉例:石化業、加油站、印刷廠、塗料廠及麵粉加工業等存有易燃易爆類氣體、蒸氣或粉塵的場所,我們提供產品認證需求。 有此類需求請撥打分機104

協助準備各式技術文件
總裝圖、爆炸圖、電路原理圖、材料清單、標籤、說明書等;協助客戶準備測試樣品,提供預檢、預測試服務

檢測領域廣
涉及電子電器,無線通訊,醫療設備,汽車類檢測,能最大程度滿足到客戶需求

成為博翔科技的服務客戶,不只是博翔科技永續的客戶,更是擁有博翔科技專業的國內外證書團隊服務。

不論是在海內外入關問題方面、買家對認證問題釋義方面以及相關各國法令的專業知識,博翔科技服務眾多不同產品類型客戶

皆能一一替您解答。博翔科技不只是為客戶解決認證問題,更致力於提供客戶在取得認證之後更多產品行銷全世界的多元服務。

立即與我們聯絡:
網址:https://protect-safe.com
電話:04-23598008#106(國際轉證)
住址: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771號7樓

加入LINE立即諮詢

加入好友

GR7715EENG4515

“知了”,也可理解為一句常說的話,知道了。知道了——仿佛簡淡至極。這一番看過世象的“知了”,卻是一聲貫徹,余音繞梁,頗有些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意思。 □魚禾 “知了”是蟬的俗名。在數以百計的詠蟬詩詞里,這鳴聲嘹亮的小小的生靈,既是“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的懷舊媒介,又是“與物心無競,離塵翼最輕”的清潔象征。長忠先生是飽讀之人,對古詩詞意境中的蟬趣,大約深得個中三昧。因此,才將這本散文集命名為《知了》。 “知了”,也可理解為一句常說的話,知道了。知道了——仿佛簡淡至極。這一番看過世象的“知了”,卻是一聲貫徹,余音繞梁,頗有些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意思。靜聽蟬鳴者說,處身于沸沸揚揚的名利場中,誰也“不能逃避時光的銷蝕”;意識到人的疲倦與停滯不是由于缺乏,是由于“不停地撿拾”。對于來路與自性的檢視直如俯瞰風景,抑揚頓挫皆清晰可辨。所以他說:“我不需要這許多。丟開這鼓鼓的行囊,或許我還可以在黃昏的旅途上繼續走下去。我所需要的僅僅是三件兩件,如此而已。” 懂得清減的人,必然曾經修煉。 通觀《知了》,若干的詠物短章皆如花朵,而葳蕤枝葉之下,是質樸結實的故鄉敘事,是情感的根脈。在人的一生之中,總是有某些特殊的時間片段,某些特殊的生存場景,與一個人格外親和。《知了》中最酣暢的部分,是敘述性的懷舊,是獨自拉煤爬上大坡,用意外捕獲的桃子和河魚為爺爺祝壽,在田野里千方百計搜尋吃食,是母親的眼淚,山中大嫂的厚待,鄰家大哥代交的五毛錢學費。那些人生碎片俱是輕小的,微如滴水,并不隆重,卻水滴石穿,成為思考與情感的生發基礎。那是一個人的靈魂源頭,豐沃而沉默,與每一步成長經脈相接。因此,這部分文字,與其稱為回顧或書寫,不如稱為對于來路的鄭重致意。作者不事斧鑿,篇篇皆是涓滴成曲,匯曲成溪,聚溪成河,奔河入海。頭不戴帽,足不穿靴那一種原汁原味、活色生香,非有深情不能成就。最可琢磨的篇什,是《窮家之樂》。那是個食物匱乏的年代,但是那一群在田野上四處搜尋食物的孩子,卻是歡喜雀躍的。“槍子換美食”的得意,“蔥葉灌芝麻”“焦土燜花生”的美味,掏鳥蛋、逮爬蚱、采蘑菇、偷瓜果的野趣,在作者敘述里顯得調皮而強韌,不是寒苦難耐,而是好奇和歡樂。“由物質短缺而激發的尋求感官滿足的意志與技巧”,久而久之,恰恰“轉化為獨有的精神財富”。 我確信,有過“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少年意氣,有過“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與折磨,才會有這樣的“驀然回首”,究竟歡喜。 作者說,或許由于個性使然,“一直以來,我較多考量人生的目的與意義之命題,且以為人生的幸福與物質的匱乏與富裕并不存在正相應關系。這種觀念的形成與書本無涉,蓋出于自身之生活體驗。”作者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高考恢復后的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后先在高校供職,然后進入政府機關,輾轉忙碌數年。如果說陽光充足的鄉村成長與象牙之塔的培育涵養,構成了作者雙重的精神底色,并賦予他的文字兼容浪漫與沉思的特殊格調;那么,多年從政的人生經歷,則使他的表達獲得了從容練達的獨特品質。 因為已“知”,所以能“了”。在聽蟬鳴者看來,那令人想起化石和混沌時期的“單純的音響”,不僅提醒著“人生之大道”,而且昭示著“造化之至理”。這領悟,以萬物輪轉為印證。《知了》開篇,便是讀荷;文至收束,再寫殘荷。聽蟬人也曾在春日午后掬水灑向新生的荷葉,在夏日雨中與伴侶駐足池邊,也曾“多次守候荷塘,卻從未見一片荷花落下”。在世人的贊譽之外,他看見的是荷花始終如一的“靜穆”,看見貫穿生死的沉默中,有著“處于宗教核心的圣”和“處于藝術核心的美”。還有另一種花盤碩大的花——向日葵。作者信筆由心地寫道,這種植物“抽長長的莖”,開“燦爛的花”,似乎是驕傲的,但這始終朝向太陽開放,只不過在以尊嚴演繹對于孕育者的謙恭。正在曠野上飄落的雪,仿佛有聲,卻又寂靜。踏雪者在雪原上踽踽獨行,耽溺于似有若無的天籟之音,驀然間仿佛從中聽到“一位哲人在講解關于人生的疑問”。生命的追問與解答,正在這些被作者一眼捕獲的物象之中——在布谷鳥那恍若高天游絲的鳴聲尾音里,在靜如安眠的王冠湖里,在雪原上的清冷月光里,在堅韌自守的櫻花里。在“明道若昧、幽玄不可揣度的造物主”的一切安排里,正是不懈求解的心意引領著人們踏上路途,于不知不覺中步出“無頂之塔”。 有位解釋《論語》的學者說過一段話,大意是,真正做事的人,反要有一點出世的精神,才能在繁瑣事務上調停得當;辛苦為政的人,反要有一點詩人的情懷,才能身處勞煩而敦厚愉快。我不知道這是否確切,但是我相信,對于存在與時間的追究,至少可使人生不至于墮入輕妄。在聽蟬鳴者看來,追問與索答是屬于人的孤獨,足可與龐大而喧囂的世界對峙:“只有在這孤獨之中,我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自由,我的幸福。” >>>更多美文:生活隨筆

遠方那片桃花 在煙雨朦朧的三月 被春風剪斷花瓣 和著雨絲輕輕的飄落 我撐著油紙傘在雨中徘徊 那粉紅的誘惑 在你回眸一笑的羞澀里 等來了春天,等到你 我牽著往事的小手 說著過去的事 看桃花開了又謝了 好似那些逝去的韶華 可我不能 我不能把她采摘回家 除了芬芳 還似而非的苦等一人 曾經流淌的青春 載著熱情沖破枝頭 只為換取你一次回眸 然后飄落在你身旁 >>>更多美文:優美散文詩

常聽人說家鄉的變化挺大,總想回去看看,沒有機會。退休了,時間是自己的了,終于在上個月回到了闊別三十年的故鄉。 吃罷午飯,我忘了旅途的疲勞,懷著急切的心情,恨不得把家鄉的新景象盡收眼底。我走出院門,信步在家鄉的街道上,舉目望去,一幢幢嶄新的磚瓦房整齊地排列著。路邊垂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各家院子里,滿園的瓜果蔬菜孕育著勃勃生機。牽牛花懸掛在籬笆墻上,微風拂動花朵,我仿佛聽到千萬只小喇叭在演奏著一曲希望與收獲的旋律。置身在這如詩如畫的田園環境里,我的心中漾起愜意的漣漪。 突然,遠處傳來陣陣爽朗的笑聲,循聲走去,高大的老榆樹下圍坐著一群老人。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親切地叫著我的乳名,熱情地問長問短。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一縷溫馨與幸福涌上心頭。老了,都老了!可是從他們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上又似乎可以看出,一股股年輕的氣息在他們身上涌動。 望著舅奶滿口潔白的牙齒,我想起幾十年前一段有趣的往事。那時舅奶雖然年紀還不算太大,但牙齒已經掉光,嚼飯和別人不一樣,我們這些小孩子常常好奇地看她吃飯。她嚼飯時,薄薄的嘴唇嚴嚴實實地閉著,尖尖的下巴一拱一拱的,好玩極了。調皮的孩子有時還會學她吃飯的樣子,氣得舅奶操起笤帚,一邊追一邊罵著:“小兔崽子,讓你學我,看我不打斷你的腿!”嚇得我們四散逃竄……想著想著,我禁不住“噗哧”一聲笑了。舅奶問我笑什么,我說:“看到您這一口牙,想起小時候淘氣包們學您吃飯,氣得您拿笤帚嚇我們的事。”“真快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你們這些小孩子都老了。”舅奶感慨道。“您的牙是啥時候鑲的?”我問。“鑲十多年了,說是仿瓷的,鑲這一口牙花了幾千塊,可心疼死我了!這不是嘛,我家你老弟過富了,一個人種了十多坰地,一年收入十多萬!”舅奶越說越起勁兒,“現在種地可真容易,下上滅草劑,不用鏟,草不出,土松散,可真應了當年老人講的‘瞎話兒’,春天種上地,站在地頭念叨幾遍‘草死、苗活、地發暄’,然后到秋擎等收成。種地不交租,國家還補錢,活這么大歲數就沒聽說過!這個社會啊,真好!哪兒找去喲!” 7月中旬天氣很熱,張木匠手中的芭蕉扇不停地扇著,衣襟“呼拉拉”地響。“張大爺的半截袖不錯啊,花多少錢買的?”我問。張木匠聽我一問,不無炫耀地拉著長聲說:“五千多塊,說是什么納米的,是進口的,孫子給買的,他養了幾年魚,手里多了沒有,能有個幾十萬吧!” “幾點了?老王頭,誰還不知道你戴塊破手表,總瞅啥?”陳老頭粗著嗓子說。我這才注意到王老頭戴的是塊瑞士表,值六七千塊。“人家老王頭現在可牛了,兒子在外地開了個海鮮店,哪年都能掙幾十萬,你看人家吃的、穿的、戴的,都快趕上皇上了,就差沒三宮六院了!”閆老太太機關炮似的一通搶白,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老三媳婦,給我們上點水果,來客了。”戰二奶奶沖著小賣店喊了一嗓子,一會兒工夫,滿滿一大盤子水果擺在我們中間,有蘋果、橘子、香蕉,還有荔枝。老孫太太指著水果說:“這時候想吃啥都有,早些年想吃根冰棍都沒有。記得張萬才快死時,心熱,就想吃塊冰。那年也是這個時候,大熱的伏天哪有冰啊!他兒子三胖騎自行車上鎮里去給他買冰棍,回來時他都已經咽氣了……”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滕老學究的吟誦聲把大家從之前有些的傷感情緒中吸引過來。老先生感慨地說:“唐朝楊貴妃想吃新鮮荔枝,得從幾千里外運回,不知跑死多少匹馬,現在咱平民百姓都能吃上這新鮮荔枝了。” 正在這時,遠處一輛輪椅緩緩而來,輪椅上坐的是李老太太,她癱瘓多年,臥床不起。她告訴我,輪椅是孩子們給買的,還專門雇了個保姆,天天推著她出來溜達。她說,自己這個病挺遭罪,頭些年都活夠了,現在條件好了,怕死啦。 “改革開放這些年啊,咱們農民多喜歡啊,也不說吃和住啊,天天像過年啊!”愛唱愛扭的江大喇叭用二人轉調唱起了自編的幾句詞。“咱們別在這兒唱了,到文化大院唱去,那兒有音響,多來勁兒啊!”老王太太說著站了起來。“文化大院離這兒有點兒遠,走不動啊。”八十多歲的戰老爺子顫巍巍地說。“不用走,坐車去!”說著,徐老頭拿起了手機。沒幾分鐘,一輛轎車停在我們面前,幾位老人說笑著上了轎車。望著遠去的轎車,一股暖流涌上心頭。家鄉變了,變得讓我快要認不出了。 >>>更多美文:心情隨筆

母親像是我們家里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接送孩子、買菜煮飯、搞衛生、繳水電費……這些看似簡單的活,卻是我們這些上班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大事,然而,這一切都被母親打理得井井有序。清潔溫馨的一個家,常常給予我們滿滿的幸福感,讓人有些自戀起來。 從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如此數百公里的反反復復,只要我們需要,愛暈車的母親一向都是在風風雨雨里來來回回,從來都不推辭,更不會說出半個累字。 早些年,暈車是母親出遠門最大的心病。平時,就連家里的摩托車也不愿坐。 記得我中學時代在外求學的一個冬天,從未出過遠門的母親為了給我送來一雙暖腳的棉鞋,冒著小雨,問山問路,長途跋涉了六十多公里山路,才送到學校。 多年前的一天,外公患了一場疾病緊急送往縣醫院治療,母親急忙丟下手里的農具就緊跟著大家跑。然而,沒想到的是,母親實在經不住暈車的折騰,持續的頭暈伴著一路嘔吐,比患了一場大病還嚴重,差不多在醫院里睡了兩天。有了這次翻腸倒肚的經歷,母親自此就再也不出遠門,就算要去,都選擇步行。 后來,我們兄妹倆都畢業了,分在了不同的城市工作,也有了各自的家,有了自己的小孩。三代的親情,讓我們彼此深深牽掛著家里的老老小小,母親常常將念想綻放在夢里,身在農村,心卻在城里,往往夜里夢一場,悄悄淚一場。 “聽說暈車藥有特效,我想試一試,萬一真行呢?”一天,母親突然打來電話,想來城里看看孫子。“藥效很好,肯定行,我們小區里的幾個阿姨也吃了它坐車。”電話里,我一鼓作氣地鼓勵母親,希望她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母親第二天一早真的趕車來了,我按時到車站去接她。可別說,這次雖然也暈車,可狀況比以前好了很多,看來這藥果真有效。 就這樣,多年來,母親在暈車藥的幫助下,來了去,去了又來,經過反復的“鍛煉”,狀況一次比一次好,加之現在的車輛既衛生又整潔,目前竟然不吃藥也可以乘車了。 自此,母親的生活根據我們的需要,開啟了不分季節的“遷徙”模式。 小孩從兩歲到上小學二年級,母親都在我們身邊,幫我們接送孩子上下學。我家距離學校約兩公里的路程,記得孩子上學的時候,由于新建的學校還未修建食堂,所以每天母親接送孩子得來回跑八趟。半年下來,母親整整消瘦了一圈。她開玩笑地說:“這減肥方式很湊效。” 孩子放暑假了,正巧是老家水果成熟的季節,母親又得匆匆忙忙趕回老家,與父親一起摘水果賣水果;要是在寒假,母親也得提前幾天趕回家,上街買年貨,還要做醪糟、熏臘肉……忙碌于家里家外。 記得前段時間,母親的小外孫女沒人帶,妹妹準備請個保姆。母親聽說后,放心不下,又買了機票,趕往外地去帶外孫女。 多年來,母親就這樣在三個家之間馬不停蹄地奔波。雖然是個農村人,不識多少字,然而,買票、趕車、乘飛機等基本的外出常識在我們的幫助下,已經變得駕輕就熟。 不禁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感人至深的親情影片《媽媽再愛我一次》,再次哼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主題曲。時隔三十余載,影片中的鏡頭依舊清晰如昨;一曲母愛的直白,不停地碰撞著感性的心弦。突然感慨,從小在母愛的搖籃里長大,享受著偉大的母愛,直至今天,值得慶幸的是,六十多歲的母親身體依然硬朗,還陪伴在我們身邊。 家有一老勝過一寶。母親,是天下第一親;母愛,是天下第一愛,沒有任何污染的愛。行文至此,想必普天下的眾多母親對我們一生的輾轉、操勞和付出,早已遠遠超過了一塊“磚”的內涵,那種無私大愛演繹的外延,是我們一生享不完的福氣。 >>>更多美文:情感散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87frb9ab 的頭像
    j87frb9ab

    邱逸群的評價推薦清單

    j87frb9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